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老挝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孳生习性及杀虫剂抗性水平比较研究
兰学梅, 魏春, 朱进, 李俊明, 罗春海, 杨明东, 容艺函宇, 姜进勇
摘要74)      PDF (554KB)(624)   
目的 了解和比较中国-老挝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孳生习性及杀虫剂抗性水平,指导科学合理选用杀虫剂。 方法 分别在中国云南省勐腊和勐海县及老挝琅勃拉邦市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调查居民区所有积水容器,采集阳性容器内的幼蚊并鉴定蚊种;采集的埃及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 结果 共调查居民800户,伊蚊阳性78户,发现7类积水容器或积水(以下统称积水容器)共1 194个,阳性109个,BI均值为13.63;积水容器类型以水桶最多(37.10%);伊蚊孳生阳性容器以其他暂时性容器最多(30.28%);白纹伊蚊孳生阳性容器18个(16.51%),埃及伊蚊孳生阳性容器91个(83.49%)。中国勐腊县埃及伊蚊成蚊对3.20%氯菊酯、0.08%高效氯氟氰菊酯、0.27%高效氯氰菊酯、0.20%溴氰菊酯、0.25%马拉硫磷、0.25%杀螟硫磷和0.03%残杀威,24 h死亡率分别为3.51%、5.69%、4.07%、63.45%、97.86%、100%和80.65%;中国勐海县埃及伊蚊成蚊对上述7种杀虫剂24 h死亡率分别为8.57%、2.86%、3.23%、8.24%、92.51%、100%和90.96%;老挝琅勃拉邦市埃及伊蚊成蚊对3.20%氯菊酯、0.08%高效氯氟氰菊酯、0.20%溴氰菊酯、0.25%杀螟硫磷和0.03%残杀威,24 h死亡率分别为67.53%、25.47%、72.63%、100%和98.82%。 结论 中国与老挝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场所存在差异,老挝以水池为主,而中国以水桶、其他暂时性容器为主。埃及伊蚊成蚊对多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中国埃及伊蚊抗性程度比老挝高。对有机磷类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为可能抗性或敏感。应加强埃及伊蚊种群密度及其杀虫剂抗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杀虫剂种类开展灭蚊控制。
2023, 34 (2): 238-2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6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2020年白纹伊蚊的密度、孳生习性及对杀虫剂抗性状况研究
马喆, 郑宇婷, 杨锐, 许翔, 魏春, 余晓君, 杨春梅, 姜进勇
摘要202)      PDF (628KB)(749)   
目的 了解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城区白纹伊蚊密度、孳生习性和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为该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于2020年8月在思茅城区5个不同方位居民点开展白纹伊蚊孳生场所及幼蚊密度分布调查。所获幼蚊在实验室饲养至F1代,采用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其对9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根据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 结果 累计调查281户,其中阳性80户,发现积水容器618个,其中阳性138个,BI为49.11,房屋指数(HI)为28.47%,容器指数(CI)为22.33%。BI指数最高为71.67,最低为20.00。统计显示:138个阳性积水容器中,家用积水容器92个(66.67%),废弃积水容器46个(33.33%);家用积水容器和废弃积水容器阳性率分别为17.16%和56.1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2.157, P<0.001);室内、外积水容器的阳性率分别为11.16%和47.87%,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 2=101.637, P<0.001),室外场所孳生阳性率高于室内场所,比值比( OR)为7.31,思茅城区白纹伊蚊孳生以室外环境为主。白纹伊蚊接触9种杀虫剂死亡率为6.56%~99.38%,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为抗性,对残杀威、杀螟硫磷和马拉硫磷为可疑抗性,对 说明:FX_GRP_ID800005A3虫威和毒死蜱均敏感。 结论 白纹伊蚊在思茅区主城区各方位均有分布,种群密度高,存在暴发登革热等疾病的潜在风险,且对多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应加强对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和抗药性常态化监测、控制和环境管理。
2022, 33 (3): 360-36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9
云南省2013-2020年登革热流行及聚集特征分析
魏春, 郭小连, 杨锐, 唐烨榕, 岳玉娟,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333)      PDF (1445KB)(1573)   
目的 了解云南省登革热流行及聚集特征,为今后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云南省2013-2020年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据,利用ArcMap 10.7软件绘制分布地图、SaTScan v9.3软件进行空间扫描分析。 结果 2013-2020年,云南省106个县(区)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4 031例,其中本地病例11 505例、境外输入病例2 507例、省外输入病例19例;疫情呈"锯齿状"升高态势。总体疫情扫描探测出2个一级聚类区和2个二级聚类区(均 P<0.05),一级聚类区为景洪市[对数似然比(LLR)=22 647.97]和瑞丽市(LLR=10 125.08),二级聚类区为勐腊县(LLR=1 167.76)和耿马县(LLR=1 061.22)。2013、2015、2017和2019年均扫描探测出一级聚类区。本地病例出现在边境10个县,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缅甸、柬埔寨和老挝是主要来源国。上半年以输入病例为主、下半年以本地病例为主,7月开始上升,8-10月达高峰期,11月开始下降。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1:0.88,15~60岁年龄组占79.78%,发病前5位人群构成分别为商业服务人员(20.95%)、农民(20.52%)、家务及待业人员(11.17%)、离退人员(8.97%)和学生(7.31%)。 结论 云南省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亟待做好输入病例管控、媒介伊蚊监测及控制工作,为登革热可持续控制提供保障。
2021, 32 (6): 720-72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6.013
云南省中华按蚊种群mtDNA-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结构分析
曾旭灿, 许翔, 杨锐, 魏春, 吴林波, 罗春海, 孙晓东
摘要271)      PDF (2192KB)(999)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中华按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Ⅰ)基因进行分析,探讨当地中华按蚊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特征。 方法 2018-2019年,在绥江、勐腊、腾冲、罗平、元江、富宁县(市)6个采样点使用功夫小帅诱蚊灯采集蚊虫。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中华按蚊后,对线粒体COⅠ基因扩增后测序。测序结果用MEGA 6软件对比分析,用DnaSP 5软件计算各地中华按蚊种群的多态性相关指数和错配分析。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中性检验,以及计算遗传分化 F ST值和基因交流值( Nm值)。 结果 6个中华按蚊种群共成功扩增210个样本,有9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7,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种群内变异率为90.80%,种群间变异率为9.20%,绥江和罗平县 F ST值最高为0.21,基因流最低为0.96,除腾冲市外,其余地区Tajima’s D的值均为负值,且均 P>0.05,错配分析时曲线呈双峰。 结论 云南省内中华按蚊种群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绥江和罗平县存在遗传分化,其他地区无遗传分化。云南省中华按蚊种群近期未出现种群扩张。
2021, 32 (3): 265-27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2
云南省2009-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卢娜, 魏春, 丁春丽, 周兴武, 吴超, 周红宁
摘要318)      PDF (2033KB)(1048)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时空分布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云南省2009-2018年的乙脑病例信息,利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数据并绘制时间分布图,采用ArcGIS 10.6软件绘制空间分布图,使用SaTScan 9.4.2软件分别对空间、时间和时空进行扫描分析。 结果 共有125县(区)报告乙脑病例2 091例。单纯空间分析发现乙脑病例分布主要有5个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昆明市的33个县(区);单纯时间分析显示病例时间聚集在6-9月;时空分析法显示乙脑病例分布仅聚集在1个区,主要分布在昭通市的大关、永善、盐津、昭阳、水富、绥江、鲁甸、镇雄8个县(区),病例主要发生在8-9月。 结论 云南省2009-2018年的乙脑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在滇东北地区,提示滇东北地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当地乙脑监测及开展工作。
2021, 32 (1): 81-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7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Ⅲ.支英继新蚤雌性的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登增多杰, 文祥兵, 巴桑, 马兵成, 杨晓东, 许翔, 李春富, 魏春, 周红宁, 龚正达
摘要266)      PDF (1016KB)(752)   
目的 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东南部蚤类区系与分布的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蚤类区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以藏东南林芝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不同海拔高度农耕区的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号鼠夹捕获小型兽类并对其体表寄生蚤进行调查取样,所获标本在实验室分类和鉴定。 结果 在所获继新蚤属( Genoneopsylla Wu,Wu et Liu,1966)标本中,首次发现了支英继新蚤( G.zhiyini Wu,Ge et Lan,2003)的雌性标本。该文将此蚤种雌性的形态和特征进行了记述。 结论 迄今,西藏已知分布的继新蚤属共4种。随着蚤类调查及分类研究的深入,该属的种类还会进一步增加。
2020, 31 (5): 593-59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18
云南省南部人房蚊虫群落特征和季节消长分析
王剑, 姜进勇, 聂志坚, 杨明东, 杨锐, 魏春, 陈然, 孙颖, 董利民
摘要397)      PDF (522KB)(904)   

目的 了解云南省南部人房蚊虫的群落特征,探讨其群落组成、群落优势度、多样性、均匀性和季节消长等情况,为当地虫媒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10月,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选择1个傣族村寨,每月在观察点人房用诱蚊灯通宵诱捕蚊虫,进行蚊虫群落学特征和季节消长分析。结果 共捕获蚊虫3亚科5属16种15 391只,其中优势种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的优势度(D)分别为69.62和49.39,D>40,其次为银足按蚊、伪杂鳞库蚊、致倦库蚊、带足按蚊和微小按蚊,优势度分别为33.71、31.79、30.11、16.88和16.48,D>1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47、0.29和0.53;经χ2检验,发现三带喙库蚊与中华按蚊、伪杂鳞库蚊与银足按蚊、带足按蚊与微小按蚊结合度较好;人房蚊虫活动高峰期为7-9月。结论 云南省南部人房蚊虫群落较为丰富,群落组成结构复杂,优势种数量分布基本均匀;蚊虫密度较高,高峰期持续时间长。

2017, 28 (1): 42-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1.012
云南省2004—2014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与防控对策分析
姜进勇, 郭晓芳, 唐烨榕, 杨明东, 魏春, 周红宁
摘要514)      PDF (1256KB)(1477)   

目的 了解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收集和整理2004-2014年云南省登革热输入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登革热病毒血清型检测采用RT?PCR方法鉴定。结果 云南省2004-2014年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629例,占全省登革热病例总数的28.70%(629/2 192);输入病例主要分布于德宏州(341例)、西双版纳州(159例)和昆明市(108例);各月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其中8-11月占输入病例总数的85.37%(537/629);629例输入病例中,男性419例,女性210例;以21~50岁年龄组为主(70.91%);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为主(26.23%),其次是农民(21.30%)和学生(11.45%)。病例主要由缅甸(403例)和老挝(132例)输入;输入病例4种登革热病毒血清型均有发现,其中老挝输入病例以登革热病毒血清3型为主,缅甸以登革热病毒血清1型为主。结论 云南省2004-2014年输入病例数有逐年增加趋势,输入病例主要发生在与缅甸和老挝相邻的滇西南边境地区,云南省应重点加强边境地区输入病例监测,以防止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

2016, 27 (1): 5-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02
加强少数民族中疟疾防治试点的研究
许建卫, 吴显华, 魏春, Pricha Petlueng, 陶红, 刘慧, 夏敏
摘要1026)      PDF (988KB)(871)   

目的 探讨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中疟疾防治的有效策略。方法 采用社区动员、生物医学和行为干预并重的疟疾防治措施,改进居民疟疾防治服务经济、地理、信息和文化方面的可及性。结果 居民疟疾传播与预防、症状与求医方面的知识显著提高;与干预试验前比较,评估调查前夜睡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ITNs)中、发热后24 h求医和发热病例到公共卫生机构就医的比值比(OR)分别为37.85%(95%CI:27.69%~51.88%)、22.28%(6.06%~96.87%)和7.94%(1.78%~49.54%);发病率、发热病例血片阳性率和一年内有发热史人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率OR 值分别为0.16%(0.08%~0.32%)、0.20%(0.10%~0.39%)和0.34%(0.22%~0.51%)。结论 社区动员、生物医学和行为干预并重的疟疾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当地疟疾的发病和流行程度。

2010, 21 (6): 527-530.
BCC策略促进少数民族居民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研究
许建卫1,吴显华2,魏春1,Pricha Petlueng3,陶红2
摘要1614)      PDF (381KB)(959)   

【摘要】 目的 探讨行为改变的交流(BCC)促进少数民族居民正确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ITNs)的策略。方法 通过精细健康教育提高目标人群的疟疾防治知识和意识;社区动员创造行为改变的支持环境;提供高补贴的ITNs,克服物质方面的障碍。结果 人帐比从干预前的12.67∶1改变为干预后的1.64∶1;疟疾传播和预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调查前夜睡在ITNs内的居民比例从基线的16.11%(95%可信区间:14.94%~17.33%)增长到87.91%(84.56%~90.74%)(P<0.01)。结论 BCC策略成功地促进了ITNs的正确使用,与其他措施一起有效地降低了当地疟疾发病和流行程度。

2009, 20 (5): 433-435.
稳定控制鼠疫疫源地黄鼠数量方法研究
王化彬1;魏春恒1;马义2;苏娜2;刘成富2;袁因勤3;滕吉林3
摘要1241)      PDF (86KB)(602)   
目的:有效地控制黄鼠数量增长,以长期稳定地控制鼠疫。方法:踏查鼠密度,确定灭鼠地段,并实地踏查验收。灭鼠以生态、物理方法为主,溴敌隆杀灭为辅。结果:有鼠面积占3村总面积的20%。超标面积为135hm 2,平均洞密度为13.5个/10hm 2。灭鼠后洞密度为0.67个/10hm 2,灭洞率达95%,达到稳控鼠疫标准(黄鼠密度<2只/10hm 2)。结论:此方法适合我国国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灭效好,可提高灭鼠效率和效益。

云南省腾冲市城区20182020年蚊虫调查分析

马喆, 郑宇婷, 杨锐, 许翔, 魏春, 余晓君, 杨春梅, 姜进勇,